640?wx_fmt=png#imgIndex=0

中企出海征途上的挑战主要聚焦于四个维度:合规与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与品牌建设、技术与创新。

当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资本出海和规则出海”,一场深刻的文明跃迁正在发生:企业法律能力正从被动合规的“防御之盾”,进化为主动赋能的“规则之矛”。这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存亡,更决定中国在全球商业文明重构中的话语权。

日前,中银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李征在接受《商学院》杂志专访时表示:“新商业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思维。”

他表示:“企业在初创期,很多企业家可能觉得合规是没必要的,企业先活下来,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合规上不愿意投入,但企业出海面临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依赖惯性思维。企业既要解决跑得快的问题,又要解决跑得久的问题。所以企业从创业之初就要把合规放在重要的位置,就要有这部分预算。”

李征指出,在中企出海的过程中,合规前置化已成企业的生存底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律师也应该成为规则的共创者。

01

中企出海面临多维困境

中企出海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其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从所在地国严苛的环保评估、土地使用权审批限制,到知识产权领域频发的品牌商标抢注纠纷,再到因人力资源本地化适配不足致使工期延误等状况,风险层出不穷。

李征指出,中企出海征途上的挑战主要聚焦于四个维度:合规与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与品牌建设、技术与创新。

以合规与风险管理为例,李征进一步阐释道:“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法律法规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征。例如,欧美地区在数据隐私保护、反垄断规制、劳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监管标准尤为严苛,企业不得不投入海量资源,方能确保自身运营符合当地法规要求。此外,部分国家间政治关系波谲云诡,由此滋生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往往催生出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限制措施,这不仅推高企业运营成本、加剧市场不确定性,更可能直接危及项目的可持续推进。再者,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浓厚的国家,企业时刻面临知识产权诉讼的潜在威胁。因此,构建一套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防范技术侵权等风险而言至关重要。”

02

从“单点防御”到“生态共建”的制度创新

在中企出海的重重挑战下,中国律师如何成为企业“文明出海”的护航者?李征从实践经验出发,提出了系统性的应对策略:

首先,在当下企业最关注的关税问题方面,李征表示:“其实早在8年前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前,许多中国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些问题。我们也给了很多建议。例如,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投资设厂时,可采用‘本土化身份’策略,将工厂注册为当地实体,这时候企业更多时候像是世界公民,以印尼企业、马来西亚企业的名义开展经营。如此一来,企业出口北美市场,便能按照印尼、马来西亚企业的标准享受美国的关税政策,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因中国本土企业身份出口或者转口贸易引发的高额关税及贸易限制。这是我们经常建议企业走出去时要做的事情。”

第二,立足当地,筑牢法律防线。李征表示:“我们律师团队通常会联动全球优质法律资源,联合当地专业法律团队,为出海企业建立完善的合规机制。”他特别强调人才属地化的重要性,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当地法律专业人才,通过组建“熟悉本土规则、贴近运营实际”的法务团队,精准识别并化解潜在法律风险,为企业稳健运营保驾护航。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国企业的话语权,提出中国标准,彰显中国力量,传递中国文化。

针对美国频繁利用“长臂管辖”对中国企业进行无端限制的司法霸权行径,李征指出,中国正以制度创新积极应对。我国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推进国际商事仲裁院建设,并加快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的布局。这些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法律在国际商事领域的适用性,更为中国法官、律师深度参与国际纠纷解决搭建了平台。李征强调,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企业出海不仅是经济与商业的融通与发展,更是中国标准与文化的传递。未来,中国法律界应进一步打破国际规则垄断,推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全球商事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

03

从合规到全球治理,中企的责任跃迁

当中企出海进入深水区,合规内涵正从“避免处罚”向“责任共创”转变。

李征指出:“当下全球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自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不断冲击国际秩序,以往全球共识推动的可持续发展、低碳转型及碳达峰目标的推进节奏被打乱。特朗普政府更是推出传统能源政策和贸易制裁措施。但在此背景下,中国正以大国担当积极应对,彰显负责任大国的作为。”

国际规则的演变对中企出海提出了更高要求。欧盟推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将企业社会责任延伸至供应链的人权保障层面;CBAM碳关税机制也从钢铁、水泥等行业逐步扩展至全领域,迫使中企必须全面重构碳足迹管理体系以适应新规则。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问题。”李征表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条约,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碳排放标准的落实。近年来,碳排放数据持续向好,碳交易市场蓬勃发展,众多中国企业也深度参与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对绿色经济的要求极为严苛,其碳税机制已成为悬在中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航空业为例,中国航空企业若无法满足欧盟碳关税标准,航线运营将面临重重阻碍。”

在法律层面,李征强调:“法律约束的是底线问题。商业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必须坚守法律红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通过法治手段筑牢底线。”当下,合规已成为企业出海的必修课。以TikTok、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在进入欧盟市场时,首当其冲面临数据合规的严峻考验。欧盟数据监管以严格著称,对个人数据保护尤为重视。从现实案例来看,今年Facebook和谷歌两大互联网巨头就因违反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被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CNIL)分别处以6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和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亿元)的巨额罚款。根据欧盟规定,欧盟公民数据跨境传输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大型企业若要在欧盟设立子公司拓展业务,数据合规无疑是必须优先攻克的关键课题。

04

未来之路:构建规则竞争力

在全球商法文明的重构进程中,中国早已突破“规则追随者”的角色桎梏。那些曾让企业付出高昂学费的法律困境,正淬炼出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与魄力。

面对2025年全球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严峻挑战,李征提出,中企法律能力建设需实现三大关键突破:将合规管理前置化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底线;以复合型人才队伍构建核心竞争力;以规则话语权作为最终战略目标。

谈及中企出海,李征强调,中国律师应当成为国际规则的共创者。律师的本质是法律的捍卫者,法律应是一切行动的标尺。过去,不少人误将律师的职责等同于“钻法律空子”,一些人通过在各个领域寻找规则漏洞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这种策略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绝非企业长远发展之计。若想打造基业长青、兼具社会责任感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唯有深入理解规则、主动拥抱规则、积极配合监管。作为法律从业者与涉外律师,我们的使命是明确告知客户当地监管红线所在,指导企业合规运营,而非教唆客户“只要不触及严重后果,就能唯利是图”。短期的投机或许可行,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注定难以为继。中国律师应当勇担重任,成为国际规则的共创者、全球法律生态的关键连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