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文剖析了东亚可再生能源市场的竞争格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东亚凭借中国在供应链与制造端的统治力、日韩的技术优势及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与市场潜力,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然而,规模扩张与短期盈利背后,企业生存危机隐现——欧洲企业受制于产能瓶颈纷纷折戟,亚洲新秀亦因过度依赖补贴与监管风险暴露脆弱性。文章尖锐指出:在固定电池与光伏产业狂飙突进的表象下,真正的考验在于技术迭代、商业模式与区域协作能否构建持久竞争力。

从地缘经济视角看,东亚可再生能源竞争实为三种发展模式的角力:中国的全产业链政策驱动、日韩的技术密集型高端制造,以及东南亚的资源-市场双轮联动。这种竞争既加速了技术扩散与成本下降,也导致产能过剩与标准碎片化风险。欧盟的掉队凸显全球绿色产业权力东移趋势,而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竞赛进一步搅动格局。

640?wx_fmt=jpeg&from=appmsg#imgIndex=3

东亚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核心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归功于中国在关键矿物供应链、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电池生产中的巨大市场份额。事实上,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通过创新、可再生能源技术出口商、原材料供应方或清洁能源枢纽开发目标市场的角色,共同构成了蓬勃发展的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

全球可再生能源产量预计到2030年将翻倍,为成功抢占市场份额的企业创造巨大商机。能源生产与储能是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两大关键环节。

正因如此,固定电池市场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当前数据显示,该领域已占据全球电池市场近60%的份额。固定电池(尤其是高性价比、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全球市场规模已达惊人的66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为21%。东亚地区在该领域增长迅猛,有望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

东亚经济体间竞争激烈,各国力求在全球扩张的市场中强化独特性与专业化优势。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还主导着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的制造。韩国拥有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太阳能电池板市场与制造业,而日本此前一直是该地区太阳能装机容量第三大国(近期被印度超越)。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也是光伏(PV)面板制造的领导者,马来西亚正计划建成全球最大的浮式太阳能发电项目。与此同时,由中国、日本和韩国组成的“电池三角”继续在电动车(EV)和固定电池市场高歌猛进。

然而,能源转型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于跟上生产节奏——东南亚和欧洲国家均可佐证。电网系统往往难以整合日益增多的风能与太阳能电力。东盟可通过调动关键投资成功打开市场,正如多份近期报告强调的,双边及多边框架合作或将成为亚洲真正能源革命的基础。

但进入亚洲乃至全球这类蓬勃发展的市场(尤其是需要大规模投资的行业),往往伴随企业的崛起与迅速衰落。电池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公司的激增并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正如今日的盈利能力无法承诺明日的创新。

欧洲企业正深陷此困境。欧盟可再生能源行业投资持续下降,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企业尤为明显。例如,2017年成立、融资超130亿美元的Northvolt曾估值高涨,却在今年初申请破产——其产能始终未能达到长期经济可行性所需的90%利用率。美国Kore Power和挪威Freyr Battery两家2018年成立的电池初创公司,均曾宣布建设大型生产工厂的雄心计划,但最终放弃。规模瓶颈似乎是这些西方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行业专家长期警告,新电池企业难以抗衡中国乃至亚洲公司在超大规模生产上的经验优势。

这并非意味着亚洲企业与初创公司全无发展风险。厦门海辰储能曾是全球电池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通过与美国等地的合作,在中国乃至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该公司2019年成立后迅速崛起,还计划在香港交易所(HKEX)上市——此举不仅能直接融资,还可吸引海外资本。

然而多年以来,海辰的资产负债表持续引发投资者对其可持续性的担忧。尽管其创新与商业能力屡获好评,但公司常年依赖中国政府大量补贴实现账面盈利。随着近期在新疆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招标中多次失利,投资者对其偿债能力产生质疑。监管部门最终叫停其IPO计划,给公司前景再蒙阴影。

无论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还是通过亚洲国家间的双边协议,竞争力始终是可再生能源领域领导者的核心关切。可持续性——不仅指能源转型,还包括企业商业模式与经济增长路径——或许是企业应追求的最重要品质。在快速扩张的亚洲乃至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太阳能、风能与电池生产商都须直面这一要求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