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EPC工程项目涉及高标准合同约束、跨文化协作、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复杂性等多个方面,具有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技术复杂、存在标准差异、风险因素高度集中等显著特征,使其管理难度与国内工程相比成倍增加。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成本、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技术标准的要求逐渐提高,实施精细化管理已成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提升海外EPC项目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与风险防控能力的战略选择。实施海外EPC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化、标准化、数据化的管控手段,穿透传统粗放式管理的盲区,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项目的高质量交付。
海外EPC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实践
一、充分理解、满足业主需求,高质量履约
对于海外EPC工程项目来说,充分理解、满足业主需求是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锚点,精细化管理是需求落地的实现引擎。海外EPC工程项目如果只是将业主需求简化为冰冷的合同条款和图纸上的线条,往往会导致项目执行过程困难重重。只有将合规性转化为共情力,将标准执行升维至需求预判,才能实现海外EPC工程承包项目高质量履约,从而树立企业良好信誉,赢得未来市场机会。
1.穿透式分析,挖掘并确认业主深层次需求
通常情况下,除合同中明确的要求,还要考虑当地标准规范、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主动避免陷入“我以为”陷阱,在技术层面,通过可视化交底等方式,确认业主对技术标准、系统集成等的具体要求。同时在商务层面,主动识别可能会对项目顺利执行产生重要影响的需求,如缩短工期、标准本地化适用、东道国文化和ESG责任等。
2.建立沟通机制,与业主高效沟通
建立跨文化、跨时区、多层级协作的系统化沟通机制,及时将项目履约进度转化为业主可感知的共赢成果,及时发现、响应业主的新需求,启动变更联动机制,并确保变更流程可控。
在具体实践中,H国某化工项目将业主目标转化为项目团队的共同使命,深入研究、对接业主自有专利技术,科学优化工艺路线,确保项目方案契合业主核心诉求。同时,统筹协调分包资源,倒排工期计划,全力以赴实现提前完工目标,切实为业主创造更大价值,最终获得业主认可,获得签署项目二期合同的机会,成功将项目履约挑战转化为双方长期合作的战略支点。
二、构建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控框架
建立健全项目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强调从项目开发、执行、收尾到移交运营的全流程管控,通过项目前期深度策划,细化目标分解、界面管理,实现流程标准化、动态监控,确保各阶段无缝衔接。抓好重点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出精细化管理成果。
1.预控投标阶段风险
在投标前开展对项目所在国地缘政治环境(政局稳定性、外资政策)、市场环境(汇率走势、通胀预期)、施工环境(物流条件、劳工法规)开展全面的尽职调查。当项目业主对工期、质量等要求比较苛刻时,在报价中合理提高风险费的比例。
2.强化设计阶段管理
推行以设计为龙头主导EPC融合,强化设计管理,在项目不同阶段积极开展设计优化,助力强化项目成本、质量、安全、工期等各项管理。
3.建立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针对海外EPC项目资源整合面临的特殊地缘限制和供应链不确定性等特点,推动项目实施进度与供应链协同优化,建立多级计划体系与智慧供应链。将进度管控体系细化到专业月计划和周作业计划,设置动态偏差分析,对关键路径延误启动分级预警机制。同时,对供应链进行弹性优化,运用分类+属地化适配模型:A类核心设备国内集中采购;B类辅助设备国际招标;C类低值材料就地采购,筹划最优物流方案,确保供应链与设计、施工进度匹配。
三、强化成本与合同管理
成本控制与合同管理是海外项目能否盈利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和立体化风控体系,对项目成本、合同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已成为提高项目成功率和降低风险的关键。
1.强造价控成本,精打细算助力项目实施
强化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全员、全过程、全要素预算机制,健全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管理层面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成本管理网络系统,把管理目标和责任细化到每一个部门、个人,明确责任,全员参与。严格执行无预算不支出,结合项目进展情况建立成本数据分析模型,实时跟踪项目成本归集进度,为项目成本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例如,在H国某化工厂项目执行过程中,将投标工程量、初设工程量、详设工程量对比,在主要工程量的对比中控制成本的突破。深入研究项目所在国财税政策,通过合理筹划,全口径节约成本约数百万元;T国油气领域项目,统筹销项税票开具等行之有效的财务策略,节约当期税赋154.9万美元,提高了项目现金流使用度。
2.加强风险识别、防范,落实项目索赔目标
海外EPC合同通常赋予业主较大的文件审批权,设计文件、厂商资料等均需业主批准。如不熟悉FIDIC条款等国际通用做法的精髓,草率签约很可能会陷入合同陷阱。建立项目风险防控体系,系统识别全流程风险点,加强对合同变更和索赔的管理,实现项目风险可控在控。T国某项目的实践中,一开始就要求并注重日常索赔证据的收集和整理,认真分析合同条款,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建立了内容清晰、证据充分的索赔台账。通过反复多维度挖掘索赔点、20余次优化索赔方案、数十次索赔谈判,说服业主和融资银行,最终实现了工期和费用的双索赔。
四、打造跨文化属地化团队
跨文化融合与国际规则适应问题是海外EPC项目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常常陷入国内工程思维定式,依赖中国式沟通解决合同争议,往往因文化认知差异、项目执行监管标准冲突等问题,导致在高端市场出现严重问题。
通过突破中国团队包打天下的传统思维,超越单纯劳务雇佣,在所在国别因地制宜采取属地化经营模式,注重将公司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与当地管理习惯相融合,建立健全属地化管理体系,通过公开招聘、重点培养、优秀属地化员工评选、跨区域属地人员调配等方式保障属地化人员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激发属地化人员工作积极性。形成专业水平高、文化认同感强,富有责任感的属地化团队,涵盖工程管理、法律、财务、人力、语言等专业,全面参与项目执行和商务开发工作,熟悉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办事流程,将在提高本地化经营能力、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海外EPC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变革提升认知观念
推动精细化管理在海外EPC项目落地,首先要实现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要突破中国式经验依赖,系统学习国际工程管理最佳实践,将粗放式管理升级为精细化数据驱动型管理。
第一,建立风险-效益平衡观,改变赌博式投标心态,对EPC项目高金额、高风险、高损失的特性保持清醒认识。第二,培育精细化管理文化,通过考核引导、案例复盘、专题培训等方式,使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项目全员。第三,强化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改变重技术、轻效益的倾向。
二、创新资源整合模式
高效整合国内国际优质资源,与项目所在国知名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弥补自身能力短板;在重点国别强化资源协同,建立属地化人才、供应商、分包商库以及国别成本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促进区域内资源、信息流通和共享。
三、推动管理体系、技术升级
充分利用数据化工具与标准化体系,构建知识资产沉淀机制,建立风险案例库、标准模版库,编制海外EPC项目管理手册,为新项目筹备实施、风险规避快速提供参考和指导。
海外EPC项目管理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管理模式重构,中国承包商应从E+P+C拼合转向EPC深度融合,搭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统一平台,通过设计、采购、施工的动态协同,实现多层级、不同阶段和环节的数据贯通。强化预算管控、供应链和施工进度动态跟踪、变更索赔证据链管理,推动项目管理从经验驱动向算法驱动升级。
四、加强ESG管理
推动海外EPC项目ESG管理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价值创造。从前期项目开发,选择当地民众关切度高的民生工程或可为当地社会经济“造血”的工业类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环境数据可量化,通过属地化深度运营,将社区阻力转化为发展助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通过标准引领提升中国承包商ESG话语权。
海外EPC项目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观念变革、资源整合、技术赋能、ESG管理等方面一体推进。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海外EPC项目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唯有将精细化管理内化为企业基因,通过提升管理精度对冲海外风险增量,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变为主动管控风险,方能在国际工程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行稳致远,真正实现国际业务规模与效益并重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