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沿线国家交通、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拓展了国际市场对工程机械设备和建材产品的需求,为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工程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建筑企业在“走出去”之后还要“走得好”,还面临着国际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自身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有待提升以及我国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本文在深入分析以上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建筑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打造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重视。建筑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筑企业要想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必须认清机遇和优势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到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并探索应对措施和发展对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好更远。

二、“一带一路”倡议为建筑企业带来的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提供国家支持和指导

自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为建筑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和后盾。国家高层互访并签署双边文件,为建筑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成立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提供服务和指导;通过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一带一路网”等国家级指导平台,及时总结分享我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案例等。“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支持力度之大,为建筑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急需中国的资金和产能以及雄厚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来补其短板。据测算,未来十年每年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规模约 8000 亿美元,这为建筑行业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沿线道路联通将首先带动交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管网、电信设施、水利工程以及建筑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建筑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我国建筑企业提供了巨大的业务拓展空间。

3.“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工程机械设备及建材发展

“一带一路”地区很多国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程机械设备不够先进,不能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不少工程机械设备和建材生产相关行业却处于明显的产能过剩状态。因此,中国建筑企业在参与当地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是提供技术、资金和人力,同时也必将带去先进的工程机械设备和性能良好的建材产品,为我国机械设备和建材企业扩展了海外市场需求,提供了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机遇。

三、建筑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1. 国际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海外经营风险有增无减

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必然面临极其复杂的国外宏观环境。在政治环境方面,有些国家政局动荡、腐败盛行,甚至还存在恐怖袭击和战乱危险,危害到我国建筑企业在当地的生产经营和人员安全;在经济环境方面,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存在不合理及多变的情况,不利于合作的开展;在法律环境方面,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者执法力度不够,不利于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在社会环境方面,由于各个国家宗教信仰、社会形态、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都与我国存在差异,给我国企业开展合作带来一定困难。

2.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念有待加强,国际化管理模式有待提升

在海外市场所需要面对的宏观环境以及项目开展方式等都与国内市场大不同,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建设中,建筑企业是承担工程项目的核心主体与支撑力量,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要开阔国际思维,探索适应国际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在海外的管理模式仍然不够科学,经营理念还不能与当地市场实现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属地化经营还不够成熟,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成就世界一流建筑企业,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各国工程技术标准存在差异性,我国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有待提高

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技术标准并不健全,有的国家使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包括美国标准、英国标准、欧洲标准等),各国技术标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尽管我国大型工程建设经验丰富,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相对健全,标准编制和管理水平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工程技术标准国际认可度不高,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比例也很低。进入任何一个国际市场,标准是一个“门槛”,现在我国建筑企业对国际标准不够熟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研究,增加了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甚至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业务风险。

四、打造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发展对策

1. 提升国际经营管理能力,全面加强风险防范

要在复杂而陌生的国际环境中开展业务,我国建筑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形成符合海外市场经营规则的管理模式,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将建筑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可能遇到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是要加强境外党建,健全海外风险防范工作管理体系,认真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制度,为开展海外业务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要充分调研,对具体合作国国情进行深入了解,对具体合作项目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理智参与投资与建设,同时要保持风险动态评估,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情况提前预估把控,避免经济风险。

2.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建立,以标准“软联通”打造合作“硬机制”

企业能够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就意味着先行拿到了进入市场的入场券。中国建筑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特别是针对有需求的国家,帮助和组织制定其国家级相关建筑行业标准,努力变被动为主动,占领海外市场高地。一方面,深化与沿线重点国家标准化互认合作,为我国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打开大门。另一方面,主动联系“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开展国际标准研究,参与共同制定标准,同时开展专家交流和人才培训,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其标准化水平,全面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也借助“一带一路”,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3. 秉承高质量建设理念,打造“中国建造”民族品牌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建筑业发展留给世界的印象多是“高速度”、“重数量”、“求规模”,而以这样的姿态是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的。进入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我国建筑业正在从高速粗放的建设方式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中国建筑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契机,秉承中国工匠精神,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质产能,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工程项目,推动走出去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塑造中国建筑企业和民族品牌的优势和形象,使“中国建造”成为中国建筑企业靓丽的“名片”。

4.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建筑企业

科技创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仅增强建筑企业自身创新力和增长可持续性,也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智慧建筑、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等创新技术代表了目前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够从工期、质量、安全性能和节能环保等方面为国际建筑业带来显著变化,彻底扭转建筑业在国际上固有的不良印象,同时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改善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为我国建筑业的“二次出海”提供坚实后盾。

5. 坚持属地化经营,实现区域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在对外投资承包工程时,应积极实行经营属地化,包括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实现资源属地化、责任属地化和文化属地化。雇佣并培训当地工人,既解决当地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当地培养人才,也为企业自身提供合格员工;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资源,为当地创造经济利益,也降低企业施工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开展项目,同时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