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是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发展的重要助力。融资能力是当前国际基建市场竞争的最核心竞争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战略深入推进,一批规模体量大、综合化程度高、合同额较大的重点战略项目、跨境互联互通、能源开发项目应运而生。虽然整个国际基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市场需求较之以往发生了变化,传统业务模式发展面临瓶颈,产业迭代升级速度加快。

价格竞争转变为以融资为主的全方位竞争

很多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重要交通要道、桥梁、港口、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收费、运营、维护方面需求更加迫切。但是,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运营管理经验,尤其是资金方面的缺口较大。根据毕马威中国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内的投资需求约为两万亿美元,其中半数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主要原因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和私人部门债务高企,政府自有资金投入基建市场不足。很多项目业主更青睐承包商具备带资、融资甚至是投资能力,能提供从项目策划、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一揽子服务。源自欧美市场的PPP、BOT、BT、TOT、BOOT、TBT等高度资本密集型业务模式逐步在新兴市场、亚非市场国家推广开来,而融资是此类模式的核心。市场的竞争从过去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以融资为主的全方位竞争。

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融资方面的不足

一、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我们仍然较依赖出口卖方信贷融资模式和自有资金投资的方式,境外资金的使用率不高。此外,保护主义加大了境外融资的阻力。在融资的方式和渠道上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二、投资经验和能力不足

很多基建企业存在投资机会主义,没有形成长期稳定收益的产业布局,没有形成统一的投资管理体系,存在投资与产业错配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分散、资金监管不严、交易成本过高、投资资本运作效率低下,投资行为对企业贡献率低。

三、投资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相比国内市场,跨国投资周期长、环境复杂,面临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其他不可抗力风险。中资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前期调查不足、项目过程管控不到位,导致投资资金存在回收风险。企业抵御形势和环境变化带来风险的能力不够。

境外投融资对于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对当地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企业自身发展,都有显著而积极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下,扩大对外投资,特别是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是构建全面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重要举措。对于项目所在国来说,企业带资可以解决当地政府债务、投资负担的压力,同时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工程承包商来说,投建营一体化是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磨练和提升自己的本领,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向发展全球化、经营属地化、产业链纵向一体化、产业发展横向多元化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以高质量的海外投资推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各类相关政策,鼓励、引导、规范海外投资行为,中资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和金融支持的力度。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协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工作。“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高端平台密集召开,达成了众多富有成效的双/多边成果,为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完善的资金支持、金融保险和外汇管理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是中资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高地位的最强保障。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要顺应国际市场变化,抓住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新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模式、提升能力,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和平台,以高质量的海外投资推动企业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一、加快思维转变

要加快从承包商的思维向国际化的思维、投资的思维、平台的思维转变。提升国际视野,增进商机思维、资本思维、金融思维,充分整合利用国内国外市场和资源,实现产业与资本的双擎发展。

二、加快角色转换

要加快从传统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商、运营商、服务商、发展商的角色转变。企业作为项目出资人、融资人的角色,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投资布局,避免一时、短期、盲目的投资行为。扎根当地,成为一家当地的公司,投资发展,合规经营,以恒产坚定恒心,全面融入当地政治、环境与社会生态圈,做政府发展的责任分担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才能实现与当地社会共荣发展。

三、加强能力的提升

中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资源集成能力、多元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加快业务结构、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市场竞争力。

1.高起点做好投资战略规划

结合企业自身的定位和国际化经营战略,以项目所在国发展需求、业主需求、市场需求为中心,系统规划,科学论证,发现优质投资项目。各国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投资环境复杂,企业投资前要进行全面的投资环境评估,一国一策,精准施策,才能保证项目投得准、建得好、回报足,做出亮点、做出特色。做好境外投资,一定要把握好“时”和“势”,要从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的政治高度把握,从企业的长期战略角度统筹把握,从企业发展阶段实际角度稳健把握,从市场和资产价格周期性波动的角度精准把握。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以高端为牵引,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和周边外交方略,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对接,围绕战略需求进行项目策划,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业务结构,不断扩大项目来源。

2.高标准做好项目投资设计策划

以规划设计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依托,发挥全产业链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推动所在国制定可行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项目定义和整体策划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及早介入,抢占先机。融资是贯彻项目始终的重要内容。在项目筹划前期,企业要主动联合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到前期设计和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前景、市场需求、产品服务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充分的决策分析、科学的论证,构建项目轮廓,研究运作模式、预期收益、投资成本,做好股权结构的设计、金融业务的选择、资产规模的控制、投资风险的防控。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强化技术引入,实现项目建设运营的有效管控,降低运行成本和资产负债率。

3.打造多渠道、国际化的融资体系

深化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在全球资本市场多方面争取资金。除了常规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要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新的金融合作平台,利用好双/多边基金作为政府合作沟通的窗口、跨境投资的桥梁作用,还可以考虑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构建一个由企业主导的,集政府、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政策性资金、商业性资金共同组成的投资结构。构建各环节“增信”的信用链条,明确各投资方的经营管理责任,建立周全的融资结构、收益保障机制、投资退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4.拉紧合作共赢的纽带,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项目全流程运作过程中,加强与金融机构、各投资主体进行深度融合互动,发挥各自的作用,真正做到资金融通、人才流动、资源合理利用。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对项目预期利率、通胀波动、资金集中运营、现金管理、货币置换、金融咨询、贸易融资、增信担保、债券融资、资信调查、风险甄别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有效利用国际企业的信用争取更加优惠的国际资金。加强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组建项目公司,借助当地企业的天然优势,降低项目在当地融资的难度,并积极争取所在国政府的税收优惠、贷款担保、沿线土地优先开发权。

5.创新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对项目费用、收益都有直接的影响。中资企业要摆脱对传统的单一融资模式的依赖,根据所在国家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自身经营情况、项目实际情况,梳理传统贸易融资渠道,整合境内外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我国全口径跨境融资等政策便利,通过直接投资、股权融资、银团贷款、产融结合等多元投资方式,灵活使用援助、信贷、投资等各类资金,制定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融资方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成功率。综合运用各种信贷产品,比如出口买方信贷、境外投资贷款、贸易融资、项目融资等多种组合。对影响力大、较为复杂的国际合作项目,争取主权类基金的股权投资支持。加强与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其良好的信用背书引领带动和吸收更多的主体参与开发合作。

6.构建海外投资平台

利用境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通过海外投资平台发行债券、设立基金、上市等融资,是灵活高效筹措国际资金的重要渠道。作为海外融资的主要中介地,中国香港提出要发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中国澳门也提出要充分发挥连接欧盟、海外葡语国家跳板的职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内地企业要充分利用好港澳地区的优势,从税务筹划的角度设立平台或者控股公司。另外,围绕主业相关,通过收购海外具有优质资产和运营能力的企业,搭建具备海外造血和融资能力的平台公司,借助其自身的优质资产、运营能力和授信额度,助力中资企业以更合理的成本在海外实现融资。

7.规范投资经营行为

完善和细化企业境外投资管控制度,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杜绝盲目投资、违规并购等非理性境外投资经营行为。做好区域市场和国别市场的细分研究,有效防范化解境外经营风险,有效防范应对国别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和法律政策、境外安全风险等,更加突出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严格遵守国家对外投资的相关规定和相关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构建境外业务法律风险保障体系,引导员工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预防和化解国际化经营风险的能力,合法合规健康持续经营,为企业在海外走深、走实、走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