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十四五’规划分析”系列文章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指示“发展”作为国家的第一要务,要坚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不断增强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后来有人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真理。正是坚持这一命题,中国才有了今天的经济体量,才有了人们安康的生活。

国家如此,企业也如此。循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路,我们在中国铁建(以下简称“铁建”)“十四五”规划中,去寻找那些高频次词汇;在同事的帮助下,我们搜索了铁建“十四五”规划简化版(10200字)全文,对与战略规划导向和内容相关的热词进行了统计,出现10次以上的“热词”34个,分别是:

eWfg6hU5HRt78oyl3TQpVdBS90vEILzn.png

经过对热词的搜索,我们发现“发展”以146次遥遥领先,约占10200字篇幅的3%,规划的思路与“发展才是硬道理”如出一辙,不由得让人感慨,由小平同志30年前提出的这一命题,已经深入国家、行业、企业和个人的骨髓。

那么,铁建是如何诠释“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的呢?

“成就源自于发展”,这是铁建规划的起点。铁建认为其规模、效益、品质、能力塑造、产业扩张、技术创新、企业活力、员工成长等,无不源自于过去的快速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既是其规划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其规划未来的追求。

“发展需要环境”,这是铁建基本的认识。铁建如何看未来的发展环境呢?套用一句行话,“只有时代的铁建,没有铁建的时代”,从铁建对其外部发展环境的判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样的理念。铁建明白,只有清醒的认识世界、中国的发展态势,才有企业的未来,所以,需要判断中国的发展阶段、理解国家的发展理念和条件,才能看清中国未来的发展格局;要把自己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场景中,才能分析未来的发展机遇;任何社会和时代总会有起伏和波折,但趋势会滚滚向前,有的企业能抓住机遇,有的则会错过机遇;抓机遇需要有条件,也会有挑战,那就要创造条件去抓机遇,同时抓机遇要有胆有识,也要谨慎小心;这些在铁建的规划中,都有清楚地阐述。

显然,铁建很清楚,“发展”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做到的,作为万亿级央企,其员工近30万,带动的直接就业超过300万,如何在认清环境和明确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寻找到清晰的发展路径?

“发展要明确定位“,这是铁建不变的追求。“建筑为本、相关多元、价值引领、品质卓越,发展成为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基于这样的定位,铁建认为,“建筑为本”是发展的立足点;“相关多元”是发展的着力点;“价值引领”是发展的关键点;“品质卓越”是发展的落脚点。仔细研究原文,虽然“立足点”、“落脚点”到底有什么差异,可以吹毛求疵,但我们可以看到铁建规划的用词是破费心思的。

要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要抓住哪些发展的重点呢?

铁建认为,寻找发展的动能、加强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提升发展的品质、塑造发展的优势都是其发展的重点,而发展数字产业、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产业的角度,铁建提出“8+N”均衡和协同发展,虽然每个业务的定位有不同,但无不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发展”的落地是大多数规划的结尾,铁建规划当然是“俗套”的,提出了八个发展的保障,看官可以在规划文本中去阅读。

解读铁建“十四五”规划,是一种偶然的冲动,而解读其中的“热词”则是冲动中的偶然。我本人并非铁建规划的参与者和建议者,很难体会到规划制定者背后做出的取舍,曾经的思考和苦衷,也很难体会铁建在未来战略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作为研究者,我们认为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导向,其作用是显然的,而其中的“热词”则是导向的“引信”,希望我们对于铁建战略规划“热词”的解读,能给您些许的启发。

有企业界的朋友告诉我:“对规划制定要保持敬畏,而对规划的解读、宣贯和落地更要保持敬畏。”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铁建未来的发展如此,建筑业如此,你我的人生之路亦如此;衷心祝愿铁建,祝愿建筑业和你我的人生。

中国铁建“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

1

总体发展战略

▌1. 战略定位

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担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可靠引领力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力量、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力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力量,成为凸显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2. 总体发展战略

坚持建筑为本、相关多元、价值引领、品质卓越,发展成为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2

发展规划目标

▌1. “十四五”规划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在利润总额、人均营收、全员劳动生产率、职工年均收入迈上“四个台阶”。

▌2. 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三个领军”,即成为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重要地位的领军企业、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3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十四五”时期,构建“8+N”产业格局:

——大力发展“8”个重点产业: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

——积极培育“N”个新兴产业:城市运营、文旅康养、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同时,动态关注不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广泛探索布局,择机发展其他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调整退出部分市场潜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佳的产业。

▌1. 工程承包产业发展战略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不断完善市场布局,提升经营能力,夯实管理基础,改善资产质量,加强产业协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利润贡献水平,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为公司做优做强提供核心支撑。

▌2. 规划设计咨询产业发展战略

围绕产业定位,加快多元化发展,做强做优做精设计业务,着力提升规划、咨询能力,推动产业从设计为主向规划、设计、咨询协同发展转变,成为公司控制产业链上游、迈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抓手。

▌3. 投资运营产业发展战略

强化投资引领,加强投资分析,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严控投资风险;做强做优做大运营业务,培育具有持续创效能力的经营性资产,推动投资业务从“投资拉动”向“投资创效、投资兴业”转变,运营业务向专业化运营转变,实现公司从以承包商为主向承包商、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并重转变。

▌4. 房地产开发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四个致胜”思路,在做优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围绕城市升级、城市运营,加强资源整合和外部合作,提升运营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从销售型物业开发商向品质人居建造商、城市综合运营商、美好生活服务商转变。

▌5. 工业制造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引领,围绕地下工程、融合业务、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等重点领域和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强研发制造,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成为公司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的重要环节。

▌6. 物资物流产业发展战略

统筹好内外部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打造一体化、全流程、全周期集采服务平台,构建智慧供应链生态圈,推动产业从以物资为主向物资物流并重转变,保障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运行。

▌7. 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战略

全面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总体部署,高标准培育专业平台,强化产业塑链、补链、固链、强链工作,担当绿色环保产业链“链长”,打造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从探索产业向重点产业转变,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

▌8. 产业金融产业发展战略

坚守“服务主业、服务实体、以融促产、产融结合”定位,提升以融促产效果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实现资产资本化、资金成本最优化、资金资本功能放大化、金融服务一体化,推动产业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转变,为公司实体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金融支撑。

▌9. 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前期广泛探索,筛选符合国家战略、契合市场需求、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完善产业孵化培育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独角兽企业”,推动产业从广泛探索向重点孵化、重点培育转变,成为公司未来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4

重点发展任务

“十四五”时期,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围绕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一创六化”重点发展任务,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1.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持续发展新动能

加快推动理念创新。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重要特征。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夯实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加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和“一个抓手、四个切口”的要求,全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推动管理创新。坚持“务实、创新、奋发、有为”方针,创新各级总部建设。完善市场化用工制度和激励体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分类考核,创新考核方式。构建“大风控”“大监督”协同工作机制,创新风控和监督体系建设。

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品服务从不同领域专业化服务向全产业链服务转变,推动运作方式从重资产为主向轻资产模式转变,推动所属单位发展方式从各领域综合发展向品牌化发展转变,推动竞争方式从二维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推动生产方式从“人海战术”向高附加值生产转变。

▌2. 统筹推动集约化发展,构建资源配置新格局

推动资产集约化。以改善资产质量为出发点,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集约化发展思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调整存量资产结构,优化增量资产投向,持续推动公司资产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稳步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水平。

推动产业集约化。以提高公司整体发展效率为落脚点,根据“8+N”产业定位、特点和创效能力,分别制定不同的资源投入方式,实现有限的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科学合理分配,推动各产业有节奏、有重点的集约化发展。

推动项目集约化。以提升跨项目协同创效能力为着力点,立足公司庞大的项目基数,强化法人对项目的统筹管理,推动项目资源集中管理,优化项目劳务资源配置,整合不同环节资源,实现项目集约化。

▌3. 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实现质量效益新提升

推动组织管理精益化。精准界定和发挥公司总部、区域总部、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区域指挥部、三级公司的功能定位,构建系统完备、权责清晰、科学规范、运转有序的组织管控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和价值创造能力。

推动市场经营精益化。加强城市经营,健全以关键城市为支点,辐射周边的经营布局。加强高端经营,推动经营资源向大市场、大客户、大项目和头部企业集中。加强滚动经营,坚持以干促揽,实施项目集群管理,放大项目资源和成本管控优势。加强属地经营,与属地政府、骨干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担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推动项目管理精益化。项目承揽阶段加强规范化管理,以价值创造为中心,加强项目源头筛选,确保规范承揽。项目建设阶段加强标准化管理,完善项目标准化手册,强化责任成本管理。项目评价阶段加强绩效管理,打造公开透明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建立项目经理绩效档案,探索项目超额利润分享机制。项目全过程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数字化项目管理中心,实现不同项目互联互通、经验共享,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精益化项目管理模式。

▌4. 大力发展专业化运营,塑造市场竞争新优势

科学选择专业化运营模式。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利用内外部资源,采取自主运营、委托运营、合作运营等不同方式,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

明确专业化运营发展方向。建立专业的公路运营服务平台,提升竞争力,走专业化、精益化、效益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铁路、城轨、港口、园区、物业、现代物流、城市运营等轻资产运营业务。

加强专业化运营能力建设。大力发展自主运营业务,拓宽业务范围,择机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整合内部运营资源,拓展轻资产运营和“运营+”业务。利用既有运营项目,加强专业化运营队伍建设。

▌5. 积极瞄准数字化转型,开创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为引领,完善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为建设“数字铁建”筑牢基础。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探索传统产业数字化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智慧设计、智慧建造、智慧制造、智慧运营、智慧服务等“智慧+”产业。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拓展数字化产品,重点发展云化基础设施、行业应用软件、产业互联网、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等业务,打造具有公司特色的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

▌6. 坚定深耕国际化经营,赢得海外优先新突破

落实“海外优先”战略。建立健全海外设计引领、协同发展、考核激励、人才建设等方面制度,加大扶持力度,使各类政策、资源进一步向海外业务、海外一线倾斜。

完善海外经营发展体系。公司总部充分发挥海外业务监管协调、指导服务和统筹管理职能,推动“3+5+N”海外经营发展体系持续完善、全面发力。

提高海外市场深度。全面融入海外属地,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从“走出去”变为“走进去”,实现海外市场滚动发展。坚定不移做强做大核心支柱市场,将海外经营资源适度向核心支柱市场集中,形成合力,提高质量。

创新海外经营方式。拓展业务类型,分层分类进入海外电力、能源、水工、环保、产业园、房地产、矿产资源等领域。创新业务模式开展海外投建营一体化,灵活采取海外G2G、PPP、BOT、资源换项目等多种模式。利用外经平台优势,推动非工程承包板块国际化拓展,实现全产业链出海。

提升海外发展质量。加强海外项目管理,通过前期甄别,重点承揽有效益、能落地的海外项目。树立海外资本经营理念,对接海外主流银行和金融机构,提升海外融资能力,落实海外投资相关制度,严控非主业投资。健全海外风险管控体系,实施海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

▌7. 深入推进一体化协同,探索合作共赢新路径

强化企业内部协同。发挥“8+N”产业各自定位和功能作用,打造不同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鼓励所属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势加强协同合作,实现所属单位协同发展。

强化供应链协同。优化采购管理,完善采购标准,提高集采集中度和一级集采比重,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智慧采购平台。优化分包商管理,严把分包商准入录用关、使用关、评价关,挑选优秀分包商,探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强化产业链协同。加强与政府合作,争做国家战略的卓越践行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政府购买服务的优质提供者、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者。加强与客户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全面准确地掌握和满足客户需求。加强与同行业企业合作,既包括综合实力一流的领军企业,也包括专业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

强化价值链协同。加强与不同行业优势企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加强与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深化产融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5

落地保障措施

  • 加强党的领导,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 突出人才强企,凝聚企业发展资源

  • 聚焦经济运行,强化企业发展支撑

  • 抓牢风险合规,构筑企业发展保障

  • 完善监督体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 弘扬企业文化,营造企业发展氛围

  • 健全实施机制,确保战略规划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