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新冠疫情对我国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项目实施和经营工作的影响,总结和分享应对措施,揭示后疫情时期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风险和机遇,“一带一路”国际工程人才发展专家委员会发起了本次“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疫情影响及应对”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约请访谈两种方式。填表人为企业高管、部门负责人、海外机构或项目负责人。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79份,涉及企业70余家。其中央企为主(占比73%),其余为地方国有企业(占比14%)和民营企业(占比8%)。受访企业主要从事国际工程承包、装备制造和投资业务,主体为工程承包商。

受访企业业务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在东南亚(53%)和非洲(52%),其他地区分布相对分散,包括南美洲(24%)、中亚(18%)、欧洲(16%)、西亚(15%)、北美洲(4%)和其他地区(18%)。

mspiV53Bew1UHrtYLPRIE0gCobd4D6XW.jpg

图一    受访企业海外业务区域分布图

一、当期影响评估及后续影响预测

1、当期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建项目停工和新签约项目实施困难。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披露,受疫情影响,其会员企业海外在建项目二季度高峰时停工率达40%、新签约项目50%无法启动。

本次调查表明,由于项目所在国政府采取人员和货物限制流动措施,造成项目工人不足和材料断供,是项目停工的主要原因,也造成市场商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另据了解,部分项目所在地政府防疫措施不到位,驻外机构/项目部面临较大的防疫压力,外派员工无法休假和轮换,情绪波动。

受访企业大都采取“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的措施,目前项目复工率已显著回升。据部分受访企业反馈,在建项目复工率已恢复至80%左右。

OcvGURJKZYzlhQ9p8fq6IWCoDLNSu4Ew.jpg

图二  疫情影响及成因图


2、对当期经营指标的影响:选择营业收入、新签合同额、利润3项指标

受访企业对当期营业收入的判断主选项为“观察中,尚未调整(50%)、维持不变(47%)、下降10%(32%)”。经分析,原因在于受访企业主体为央企,其抗风险能力较强以及决策周期长。基于行业普遍反映的情况,课题组持全年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大于10%的判断。

另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1-7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收入699亿美元 ,同比下降13.5%;新签合同额1217.5亿美元 ,同比增长0.9%;对外非金融类投资额602.8亿美元,同比下降5.4%。

对于新签合同额,本调查问卷未设置题目。经查阅部分上市公司半年报,课题组持全年新签合同额同比持平和略微增长的判断。

对于利润,受访企业反映本次疫情显著增加了人力成本,包括交通费、检疫隔离、滞留工资等,加之收入可能减少,因此持全年利润同比下降大于20%的判断。

pjYdUKbAz95xZ0741cwX3SJMDrtqEI8v.jpg

图三  疫情对营业收入的影响

3、风险判断及投资意愿

相较于工期延误和工程款拖欠,受访者更显著感受到欠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中美“脱钩”的不利影响,另对中资企业境外竞争同质化和企业自身国际化能力亦给予较多关注。


kvblnFtHgyfU136uXIA8ojGOWNZLJsMr.jpg

图四  企业对经营风险的关注

在投资业务选项上答题人填报不踊跃,且选题不集中。或可推断受访者对投资不熟悉或投资意愿不强烈。

4、课题组判断

中国承包商出海风险加大,业务增长或将进入盘整期,表现为一段时期的低增长或负增长。中国承包商对疫情的衍生风险以及中美“脱钩”的叠加风险尚缺乏深入研究和应对。

二、当下对策和长期策略

1、共担与索赔——务实之举

当下国际工程和法律界普遍认为,对疫情大流行造成的项目停顿属不可抗力。中国承包商对损失弥补采取了务实的姿态:受访者大都选择与业主协商,采取业务链合作单位合理分担损失的方式(81%)和争取新项目合作以补偿损失(35%)。也有部分受访者主张不可抗力免责,将在费用和工期方面向业主提出索赔(58%)。有部分受访者提出,疫情造成物流费、项目措施费、人员费用涨价,将与业主谈判,协商工程调价事宜。

2、坚守是一种态度

在回答“当美国将疫情甩锅中国,部分国家政府对中国承包商的政策和态度是否有变化”这一问题时,大部分被调研者都选择感受到了压力,说明中国承包商面临新的营商环境风险。但在对策选择上,绝大部分选项都是积极正向的。其中选择“积极与海外业主和所在国政府进行沟通,主动宣传介绍中国在疫情防控管理方面的工作和成绩,争取合作伙伴的支持和理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建设”比例为71%。选择“优化组织施工,科学管控进度。积极借助当地和第三方资源,设法把大量前期工作放到国内来做,确保疫情过后也能能赶上施工进度。用成果改变业主的态度”比例为46%。仅有小比例选项为“既然政府层面不友好,不合作,我们就见好就收,逐步收缩或撤出这个市场”(仅占6%)。

3、动与不动,自主选择

对疫后国际业务区域布局和业务种类调整的姿态,受访者大多采取谨慎观望态度,仅有少量答题选择回撤部分产能到国内,参与国内基建业务。这与上文的结果一致。

ZPcVlzXFn0M9qpxYdU4R2AafBS1L5WHQ.jpg

图五  对海外市场布局和业务种类调整姿态

4、转型升级——一直在路上,从来都不晚。

属地化、变革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成为集中选项。如下图。

gKIN8hVvOHo4uqT6mlad5nWw3R1XBz9Z.jpg

图六  国际业务变革的选择

5、属地化成为共识

在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的选项上,“属地化经营”成为打分最高的选项,其他依次为中国制造优势、中国建造优势、中国资本优势、企业家队伍、中国人力资本、中美关系。

这一点,在对“有效解决国际化人才队伍短缺的措施”一题的选项上也得到了印证。

dXWM16N4Pw9l8FjK37HrOsEniaZLRg2m.jpg

图七  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

6、判断

中国承包商应对疫情务实有力(当下),中期看业务调整未获得较多关注,长期看中国承包商正在或亟需破解属地化的阶段难题。

三、课题组的建议

1、重视对疫情衍生风险的研究和应对,特别是“带疫解封”的情况下,应高度重视员工心理健康,做好家属的抚慰和生活帮助,保持海外员工稳定。密切关注东道国疫后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变化,关注营商环境的可能的困难,主动作为,提前布局和应对。比如,美国取消香港优惠贸易伙伴待遇,会导致中资企业在港离岸公司跨境结算困难,宜早日拿出解决办法。等等。

2、做好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在承包商成本大幅增加情况下,取得业主理解和支持,分担压力,推进项目。

3、调整业务布局和结构,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抓风险小、当期收益和综合收益大的现汇项目、EPC项目,以绿地投资带动工程承包。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对市场准入类资产或项目的并购。对于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可考虑将部分产能回撤国内,抢抓国内基建市场投资的市场机会。

4、加大第三方合作力度,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规避属地营商环境和政治风险。第三方合作不仅针对国际企业,也包括国内先进制造业、新基建龙头企业、勘察设计企业等。

5、以属地化为重点,强化属地市场营销、全球资源配置、属地人力资源等。以产业运营服务为目标,逐步改变投资、承包工程和运营服务的业务结构。

6、加大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包括引进、培养国际化领军人才、项目经理、商务法务人才等。建立富有竞争力的、有差异化的海外员工薪酬福利政策。

7、我国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平台功能建设,通过多边经合框架引导企业海外发展。同时也应提供全方位的、保护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经营活动的有效措施和机制(如非传统安全威胁、金融工具、法律援助和领事保护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