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的基建版图正经历资本结构深刻转型。在基建需求持续扩张与财政可持续性要求的结构性矛盾背景下,传统依赖石油财政的“政府包办”模式已难以为继。这一现实困境催生了以公私合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为核心的新型融资范式,其应用场景正从能源基础设施向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延伸,形成多维度创新实践。该模式通过风险共担机制有效分散公共财政压力,同时充分激发私营部门优势和活力,然而政府干预、法规滞后及债务失衡等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阻碍因素。
PPP模式从传统公用事业向全产业链延伸
中东地区PPP模式历经从单一能源基建到民生服务领域的战略转型。传统模式下,政府依托主权信用保障机制,通过长期购电协议等锁定公用事业项目的收益稳定性。随着经济多元化战略的加速落地,PPP项目已突破传统边界,向教育医疗综合体、智慧交通网络及新型社会基础设施等领域全面渗透。这种多维度布局不仅重构了政企风险分摊机制,更通过引入私营部门的高效管理与技术优势,同步实现财政压力缓释。
沙特在2023年批准超过200个PPP项目,总投资逾500亿美元,涵盖17个行业,包括海水淡化厂、交通枢纽建设等。国家私有化中心(NCP)主导推进170余个PPP项目,包括价值25亿美元的海湾地区首个道路特许经营项目Asir-Jizan高速公路,以及数十亿美元的Abha国际机场扩建项目等。
阿联酋规划在总价值540亿美元的600个基建项目中引入私人投资资金,重点覆盖学校、医院等社会设施。迪拜在成功实施垃圾发电PPP项目后,启动价值220亿美元的污水管道建设项目,以满足该酋长国未来几代人的需求。
海湾国家PPP爆发式增长的三大引擎——以沙特为例
沙特PPP投资规模呈现几何级数跃升:2023年沙特授予的PPP特许合同价值283亿美元,占当年政府或与政府相关的项目总价值的三分之一以上,相比之下,2019年至2022年间的平均值为15.6%,而2018年仅为3.5%。PPP的快速增长源于三重因素驱动。
财政压力是直接诱因。受制于沙特阿美2025年股息减少320亿美元的预期以及油价波动的影响,沙特政府赤字险或达GDP的3.3%-5.4%。PPP模式通过“表外融资”将资本支出转移至私营部门,有效分散公共投资基金(PIF)因股息缩水与投资扩张带来的双重财务压力。
经济多元化战略的刚性需求推动。NEOM、红海项目等超大规模工程需万亿级资金支持,利雅得自被选为2030年世博会和2034年世界杯举办地以来,已成为投资焦点。PPP成为吸引私营资本参与能源、交通、医疗等关键领域的核心工具。
激活私营部门能力是另一重要推力。NCP通过推动物流、市政等非传统领域PPP项目,释放私营资本潜力,也符合“沙特2030愿景”将私营部门对GDP的贡献提高至65%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