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x_fmt=jpeg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加强,凭借全球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最高效的运作效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近年来,受保护主义、技术变革、要素成本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在此背景下,作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建筑央企,必须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保障供应链安全,并为参与全球供应链规则制定,打造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竞争新优势作出努力。

全球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

一、分工从全球化向区域内集聚转变

近几年,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得到迅速推动,通过采取符合自身利益的排他性措施,构筑对域外国家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对全球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产生深刻影响。

二、发展从注重效率向强调风险转变

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影响,发达经济体更趋向于构筑技术壁垒,强调供应链弹性和关键供应自主可控,不断降低对单一供应来源依赖,不断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发展中经济体则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内优势资源与国际资本的结合,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力争更好嵌入全球供应链。

三、形态由传统要素驱动向信息化驱动转变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是推动资本配置并影响供应链布局的主要因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提升了满足需求的精准度和敏捷性,对全球供应链的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模式从粗放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碳中和”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价值观,由此将加快投资、生产、消费及供应链的重塑,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变。

五、竞争从企业主导的市场化向政府主导的政治化转变

近年来,各国对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一步延续遏制政策,将供应链与经济安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挂钩,以图达到阻碍我国发展进程的目的,政治性因素的介入对全球供应链的塑造产生显著影响。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面临新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断提升工业制造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经过不懈努力,已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高效的供应链条。但是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际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我们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作为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排头兵,在更好顺应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增强企业在供应链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一、供应链体系缺乏足够的韧性和安全性

尽管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能源、原材料需要大量进口,大宗商品受西方资本控制,中国企业在定价权上处于弱势地位。同时,部分高端制造产品的来源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制约。

二、供应链标准体系与国际仍不完全接轨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适应本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不能完全兼容,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利用技术标准给中国企业制造贸易壁垒,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通过垄断工程设计咨询行业排斥中国标准产品的现象突出。

构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全球供应链竞争新优势

面对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新需要和国际供应链重构的新形势,作为建筑央企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挑战,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依托优势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调整新机遇,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通过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逐步实现由产品制造向工程咨询、产品研发、测试认证和标准制定等中高端环节延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始终把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作为企业的更高追求,通过建设标志性工程带动中国标准国际化,提升在国际工程市场的话语权。2023年6月22日,中国中铁参建的雅万高铁通过了开通前的运行测试,最高时速达到了385km/h,在东盟国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列车、轨道、供电、信号等要素完全按照中国标准设计、建造,充分展示了中国在高铁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二、全方位推进供应链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累积的优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的区域国别为重点,加强交通路网、物流设施、信息平台等供应链支撑体系的建设,推进跨地区、跨国界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依托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进出口业务设立境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基于当地市场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截止到2023年6月,中国中铁参建的中老铁路通车运营已满18个月,累计实现跨境货物运输400万吨,发送旅客1640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中国中铁积极推动中老、中缅等陆路口岸的配套建设,更加有效发挥西南战略通道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提升区域间国家经济合作水平,增强中国经济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

三、发挥数智赋能优势培育供应链创新力

供应链创新应用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积极构建精益化、协同化、国际化、智慧化、现代化的现代供应链,是中国中铁提升全球竞争力的主要方向。作为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国中铁以“开路先锋”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实施的“信息贯通工程”和“数智升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打造了“数智中铁”新品牌,有力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发展。中国中铁聚焦国家供应链创新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国资委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数智中铁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企业自主研发打造“集物平台”,为内外部用户需求提供一站式供应链集成服务解决方案,务实提升企业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国中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慧交通、智慧建筑等项目建设,加强与制造类和服务类企业深入合作,不断提升建设、运营、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数智赋能的对外辐射能力不断扩大。中国中铁承建的孟加拉国基础网络三期项目,搭建和升级孟全国大多数地区政府机构部门以及乡级公众系统的宽带网络系统,将“信息高速公路”从首都达卡延伸到了基层的2600多个县乡行政单元,覆盖全国62%的地区和人口,为农村地区的ICT服务带来实质性的提升,惠及1亿孟加拉国民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履行央企责任维护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中国中铁积极响应中央要求,心系国之大者,从自身“主责主业”出发,奋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攻关,着力突破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高铁装备、高端施工装备、高难桥隧设计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供应链的主导地位,中国中铁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下线已经超过1000台,出口全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中铁积极推动战略资源的投资开发,先后投资开发了铜、铁、钼矿、煤炭等国家急需的战略资源,形成了刚果(金)铜产业集群、黑龙江钼产业集群,其中,鹿鸣矿业的年生产能力占我国钼消费量的30%,刚果(金)片区铜生产能力占我国自产铜的24%,不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能源类产品来源多元化,务实提升国家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弹性和安全稳定性。

五、打造带动性强的供应链龙头企业

要提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必须发挥领先企业的作用。中国中铁要充分发挥中央建筑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和产业引领带动优势,推动行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工程承包主业带动中国技术和产品出口,以科技创新助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真正实现“安全可控、高效协同、绿色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