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目标,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加快能源转型进程,抢抓转型机遇期。东南亚地区的多个国家都在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其中马来西亚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政策支持和绿色技术发展方面表现突出。本文聚焦马来西亚能源转型市场,分析中国承包商在马来西亚开拓能源转型项目的市场机遇,探索中国承包商在技术能力、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对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实施能源转型项目提出建议。
马来西亚能源转型的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
一、马来西亚的能源转型政策
马来西亚政府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制定了能源转型目标和相关政策框架。2023年7月,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了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目的在于改变能源使用习惯并创造新的商机。马来西亚政府为实现国内石化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项目的广泛发展,制定了清晰的石化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发展目标。例如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格局中的所占比重、减少石化产业碳排放。马来西亚政府曾在2021年宣布,计划到2025年国内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31%;预计到2035年,这一占比将增至40%。同时,政府承诺预计到2040年建设18.4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
为了实现石化能源转型,马来西亚政府还出台了清洁能源补贴和绿色金融支持、石化产业减排等各项政策(如《可再生能源法案》等),并且国际上对马来西亚的能源转型产业的发展潜力持乐观态度。在未来的节能减排过程中,马来西亚需要开发建设更多的能源转型项目,才能实现相关政策目标。这为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开发相关项目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二、市场需求与项目潜力
现阶段,马来西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减碳需求逐渐增加。尤其在石化行业能源效率不断提升背景下和碳减排压力下,石化企业为了实现能源转型,必须积极应用并发展新技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碳排放。目前,马来西亚能源仍对化工与油气能源依赖度高。2023年,马来西亚工业碳排放占比达42%,降碳压力大,对低碳技术需求大。马来西亚政府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优化了国内能源格局,使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是马来西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仍不成熟,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马来西亚国内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与生物质能等)装机容量为9GW,其中太阳能的装机容量为1.9GW。为了实现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30年,马来西亚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需扩大至17.1GW,相关投资额将高达108亿美元。据马来西亚能源机构的相关信息显示,马来西亚政府希望在2050年前通过可持续发展项目形成4350亿-18500亿马来西亚令吉(约合935.3亿-3977.6亿美元)的投资额。马来西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市场潜力巨大。
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市场表现与经验
一、中资企业市场表现与优势
在当前马来西亚能源转型过程中,中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显著,在技术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为实现当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技术优势方面,中资企业不仅在关键清洁技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还针对石化能源转型,利用石油及天然气清洁化、节能技术创新、高效利用等方式提升整体能效水平。如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承接多个能源转型项目,涉及石化能源、清洁能源、绿色基建等领域:聚焦光伏发电绿色新能源产业,打造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的绿色清洁能源基地;在马来西亚首个完全碳中和自由商业区积极承接绿色基建项目;利用模块化、绿色电能、高温冷冻水系统等技术,大幅度减少数据中心项目能耗,解码绿色算力;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使用高效节能设备等方式,有效提升了石化设施的能效水平,还通过创新检修检测技术,提升维保服务附加价值。
在成本控制方面,中资企业积累了丰富且成熟的经验。这种优势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得益于各项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先进工艺,进一步压缩了项目成本,提升了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IEA2024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显示,中国将巩固其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领导者的地位,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的60%左右将来自中国。这进一步证明了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开拓能源转型项目的优势。
二、外资企业的市场表现与优势
在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一系列能源转型项目发展政策后,国际上规模较大的能源企业都十分关注马来西亚的能源转型市场。以韩国三星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三星工程”)为例,凭借自身在能源节约技术与能源转型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与马来西亚当地政府签约,承接了价值9.55亿美元的生物炼油厂合同。公司凭借生物炼油技术,利用马来西亚丰富的废植物油、动物脂肪以及植物油作为原料进行能源生产,能够高效获取可持续航空燃料、可再生柴油以及氢化植物油等多种产品。此外,三星工程在项目中积极应用能效提升技术,为马来西亚能源体系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措施反映了企业对能源转型市场的重视,以及对新业务的布局。
除三星工程外,通用电气能源集团(以下简称“GE能源”)也积极参与能源转型项目。例如GE能源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建设的燃气发电项目,利用两台9HA燃气轮机与天然气混合,使HA机组能够燃烧高达50%体积的氢气,可满足不断变化的电力需求,同时显著降低燃气消耗量,满足了马来西亚低碳排放的要求;创新型模块化工厂,采用模块化标准配置,使安装、控制和维护更简单、更经济,有助于更快、更安全地执行项目;在燃气发电站建设中,加强了与马来西亚当地能源公司的合作,凭借开发先进高效的天然气发电技术与服务,推动能源项目顺利落地。
三、中资与外资企业的对比分析
1.技术创新差异
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更为显著。虽然中资企业在清洁能源以及石化能源转型领域已经获取了比较显著的技术创新成就,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也不断增强,但是部分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而外资企业本身对相关技术的研究时间较长,研发实力、创新能力更强,在前沿技术领域,如清洁能源的储能技术,拥有更多专利和更大的技术优势。
2.资金投入差异
近年来,中资企业对外投资逞逐年增长趋势,但与外资企业相比,中资企业在融资渠道和投资风险管理方面仍有不足,这影响了中资企业在能源转型项目建设中的竞争力。此外,中资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导致其在马来西亚投资能源转型项目中的投资风险较大。外资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加之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经验更加成熟,建设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此外,外资企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更加密切,可以获取更多资金支持。
虽然中资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市场潜力相对较大,并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成本优势突出,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融资渠道、国际竞争力方面仍然有待加强。
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差异化发展
中国承包商在马来西亚开拓能源转型项目时,可以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紧跟马来西亚国家能源转型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减少进入当地市场的壁垒,分摊经营风险,增加项目开发与合作成功率,提升中资企业的对外形象;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模式,将绿色建设项目与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服务等进行结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更加完善稳定的循环产业链。
二、多元协同发展路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要树立多元协同发展的理念,积极寻求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建设多元协同发展路径。中资企业可以通过高层营销等方式,与外资企业形成稳定和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鉴吸收其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自身开拓绿色可持续项目的综合实力。例如中资企业与新加坡和韩国的企业合作,共同开拓马来西亚绿色可持续项目市场,形成了良性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提升了项目成功率。
三、科技创新,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
重视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绿色技术的研发能力与应用能力,利用可靠的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可持续项目的稳定持续发展。还要积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立足马来西亚石化能源转型项目的实际需求,重点关注碳捕捉技术和绿色炼油工艺。其中,碳捕捉技术符合马来西亚降碳需求,能够对石化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存放和利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绿色炼油技术可以有效优化石化生产流程,利用先进的催化剂与反应条件,确保石化产品的绿色化生产水平以及利用效率。
四、提高品牌认知度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当地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企业的品牌理念和项目成果。还可以邀请马来西亚当地媒体和公众参观项目现场,积极展示企业的专业能力以及绿色发展项目的落实效果,提升企业在马来西亚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建议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有广阔的能源转型项目市场前景,这对中资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在当地站稳脚跟,中资企业首先要紧跟全球绿色产业发展趋势,深入解读马来西亚政府能源转型的相关政策,重视市场调研,准确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以精准的顶层设计助推国别开发。其次要不断树牢技术创新理念,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第三要积极吸取外资企业的项目管理经验,加强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与协同,联合开发马来西亚能源转型项目,在此过程中提升技术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通过高质量施工和服务持续巩固品牌效应。
虽然马来西亚整体政局相对稳定,中资企业在建设与运营能源转型项目中仍要密切关注政局变化、无序竞争和劳工风险等问题,及时调整属地经营政策,制定风险防范对策,提升应对外在环境变化风险的能力。